當前位置: > 2012多哈世界氣候大會 > 正文

中國:聯(lián)合國氣候談判的活力之源

2012/12/3 10:55:55  http://htp3uxc.cn/   中外對話

2010年聯(lián)合國首腦會議在天津舉辦,中國青年代表團呼吁對氣候變化采取行動。圖片來源:350.org

  目前聯(lián)合國氣候談判正在多哈舉行。全球經濟和政治正在發(fā)生著的顯著變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在中國。

  中國正處在一個至關重要的節(jié)點上。對于未來幾年中如何應對目前發(fā)展模式中的一些重大挑戰(zhàn),中國政府已經作出決策。這些決策中釋放出許多積極的信號,特別是在綠色經濟方面。就在11月初的中共十八大期間,“生態(tài)文明”被列入中國的整體發(fā)展規(guī)劃,成為胡錦濤總書記報告中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

  今年初,即將擔任中國新總理的李克強訪問歐洲,啟動了好幾項城市化、可再生能源及能源安全方面的新進程,標志著中歐在清潔能源方面的合作更上一層樓。

  “十二五”規(guī)劃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內計劃令人嘆為觀止。隨著中國成為風能和太陽能生產的全球領袖,加速低碳經濟進展已經成為中國國內的廣泛共識。所謂“中國打噴嚏,世界就感冒”的老生常談在這里也管用,只要中國下定決心“當頭兒”,世界其他國家就會響應追隨。

  多哈會議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國際氣候談判是一條重要渠道,通過這一渠道,中國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強化自身低碳經濟,幫助塑造全球發(fā)展模式。歐洲是中國太陽能發(fā)電設備的最大市場,但是,由于全球氣候機制的不確定性,歐洲內部關于氣候變化應對計劃的談判一再延遲,也就無法為中國提供更大的市場。

  中國一向是不愿在全球舞臺上當頭兒的,但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在過去的談判中,中美兩國立場長年嚴重相左,陷入了一個“你行動,我才動”的僵局。但是,我們還是看到了積極的變化。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中國已經從美國人背后走出來,在2010年的坎昆會議和2011年的德班會議上就和美國并肩而立了。在德班,對于在2015年達成一個應對氣候變化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面的全球性協(xié)議的進程和期限的共識形成,中國發(fā)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但是,許多主要排放國并不像中國這樣已經著手調整其發(fā)展模式,應對資源短缺等未來全球性風險。無論貧富,許多國家還在忙著弄清氣候變化、能源、水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聯(lián),根本沒有對其經濟進行深謀遠慮的規(guī)劃。這在今年的美國經濟脆弱性與大旱和風暴之間的關系上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

  中國文化傳統(tǒng)注重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這也正是胡錦濤所提倡的,表明了該國應對長遠全球風險和進行預先規(guī)劃的能力和意愿。胡錦濤提出的“科學發(fā)展觀”在過去十年中已經為中國制定了一條更加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道路。UNFCCC作為一個平臺,應該為中國提供機會,與其他國家共同深化對全球性風險的系統(tǒng)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全球經濟和生態(tài)的穩(wěn)定。

  中國創(chuàng)建新的氣候聯(lián)盟

  但是,在今年的多哈會議上,由于新的領導集體需要時間來安頓一切,中國的談判權限將受到一定限制。沒了強有力的授權,中國代表團可能只是接到訓令說“不要搗亂”,這在謝振華團長最近的發(fā)言中體現(xiàn)得很明白,他只是承諾中國將在推動德班協(xié)議前進中發(fā)揮建設性作用。

  但中國也保持了選擇的開放性。謝振華最近主持了好幾次與“基礎四國”以及“志同道合”集團(一個新成立的、由生產化石燃料的發(fā)展中國家組成的非固定同盟)的會議。保持所有選擇的開放和實用主義,顯然是中國在領導人權力過渡期間的氣候談判策略。

  在談判桌上,中國在策略和同盟關系上非常實用主義,但同時也受到更宏觀外交政策,即主權、團結、一致性的方針指引。

  首先,要保持以自身感覺舒適的速度來決定發(fā)展路徑的主權。中國的談判立場和策略常常要比其實際采取的大膽行動顯得低調。

  其次,與窮國的團結。對于那些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國家的需求,中國的敏感度比所有其他主要發(fā)展中國家和大多數(shù)發(fā)達國家都要高得多。

  最后,保證其他國家樹立足夠宏偉目標的一致性。中國在緩慢脫離美國立場束縛的同時,也要求發(fā)達國家更加積極。

  盡管多哈會議無法制定應對氣候危機要求的大膽措施,但它對于培育2015年達成全面協(xié)議的勢頭仍然十分重要。中國在其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保證這次會議不會只是在德班協(xié)議上原地踏步。中國無論在資金還是政治上都進行了巨大的投入,一方面限制了本國內的氣候風險,同時也保持了走向低碳經濟的驅動力。(麗茲·加拉赫,E3G高級政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