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低碳網訊 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延期30多個小時后,于當地時間12月11日凌晨五點終于通過一份“德班系列協(xié)議”(DurbanPackageOutcome)。
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得以保障;2012年將啟動新的“德班強化行動平臺特設工作組”(AdHocWorkingGroupontheDurbanPlatformforEnhancedAction),決定未來各國的減排、適應、資金、技術等問題;發(fā)達國家的減排承諾很低;綠色氣候基金基本建立,但缺乏長期資金保障。
“中國民間環(huán)保機構對德班會議這樣一個缺乏力度的談判結果表示遺憾。”在本次的德班大會上,來自中國的民間環(huán)保機構觀察員緊密合作,活躍在談判場內外。道和環(huán)境與發(fā)展研究所氣候變化項目官員徐嘉憶表示,“與會國,尤其是美國、日本、加拿大等發(fā)達國家缺乏政治意愿,是這個結果的主要締造者。不論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還是生存其中的民眾都無法繼續(xù)無限制等待談判的雄心不足。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然在世界各地發(fā)生,我們呼吁各國提升在談判過程和實際行動中的雄心。”
以下是中國民間環(huán)保機構德班觀察員團隊對會議結果的分析與解讀:
京都議定書的存續(xù)問題:
京都議定書是現有國際氣候制度的基石,其第二承諾期也是發(fā)達國家政治意愿和各國政治互信程度的試金石。
中國本土民間機構創(chuàng)綠中心氣候政策主任李莉娜表示:“作為這次會議成敗的關鍵之一,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雖然在形式上保住,但其法律效力、量化減排指標、時間長度等都尚未確定。而這些也給未來談判的不確定性埋下了伏筆。京都議定書的削弱,可能導致發(fā)展中國家爭取發(fā)展權的基礎受到更大挑戰(zhàn)。”
長期合作行動工作組和新的特設工作組問題:
作為巴厘路線圖的授權,公約軌道的談判也值得關注。正如不少發(fā)展中國家代表在閉幕會議上的發(fā)言所述,公約軌道的產出相當‘不平衡’:發(fā)達國家相關的文本只有發(fā)展中國家的一半,后者在透明度、自愿減排等方面的要求在提升,而前者在減排可比性、履行機制等方面的要求卻明顯降低。李莉娜說,“明年的談判需要認真解決這個不平衡問題。”
會議開始前,新的路線圖(授權)問題就被炒得很熱,不少輿論還稱它是撬動此次談判的關鍵,在整個談判過程中,它也成為各方焦灼的聚點。大會通過了一個新的特設工作組——德班強化行動平臺,將從2012年上半年開始工作,目標是在2015年底前通過對所有締約方具有法律效力的產出(agreedoutcomewithlegalforce)。李莉娜說,“很遺憾,沒有看到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和公平等原則在其中的明確體現。”
資金問題:
發(fā)達國家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減緩和適應行動提供資金支持,是國際氣候機制公平性的重要體現。資金機制方面,這次大會啟動了綠色氣候基金,德國和丹麥分別注資4000萬和1500萬歐元作為其運營經費和首筆資助資金。“但是,和許多其他重要的議題類似,德班將長期資金來源的‘球’踢到了明年。資金問題上的不給力,擴大了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張力,也拖延了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支持”李莉娜指出。
減排問題:
實現將全球增溫幅度控制在2度以內的目標,離不開強有力的減排行動。
“減排目標的力度,尤其是在發(fā)達國家的減排承諾上,此次會議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提升減排目標的‘工作計劃’結果也無法確定。”李莉娜說,“減排不足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意愿不夠的體現,并進一步消減了各國的政治互信。”
“各國談判代表帶著溝通和妥協(xié)的態(tài)度來到德班。我們希望看到的,不是互相推諉和指責,而是各國代表們愿意一起為應對氣候變化緊密合作。”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氣候與能源高級顧問楊富強博士說道,“中國在此次氣候大會剛開始時發(fā)出了積極的信號,展示了為達成積極談判結果的靈活態(tài)度。而整個談判是各方互相作用的結果,很遺憾,我們在此次會議上沒有看到真正的領導者。”
“氣候變化問題的緊迫性和國際談判的緩慢進展,都讓國內的行動變得空前重要。”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氣候變化與森林項目主任楊方義表示,“目前,由超過40家國內民間環(huán)保組織共同發(fā)起的C+氣候公民超越行動已經展開。該活動旨在讓更多普通公民和企業(yè)參與到氣候變化的實際活動中來,以在地的實際行動來展現解決氣候變化的可能性和對于國內相關政策的積極影響。盡管德班會議的結果不讓人滿意,我們仍然會帶著推動氣候變化政策和行動的愿景,繼續(xù)活躍在國際舞臺上,并為推動公平、有足夠雄心、有約束力的國際氣候機制而繼續(xù)努力。”